在讲到名将上杉谦信的一集中
字幕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世人好像称吾为‘毘沙卫门’(毘沙A梦)”
(毘读音“pí”)
而且读到“卫门”时的发音的确是“emon”
如果“卫门”是“A梦”
那哆啦A梦不就变成哆啦卫门了?
(粗糙的哆啦A梦+新佑卫门合体)
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
本咩进行了一番探究
原来
哆啦A梦原名为“ドラえもん”
读音是“do ra e mo n”
即我们熟悉的“哆啦A梦”
在本咩还很年幼的时候
台湾地区把哆啦A梦译为“小叮噹”
香港地区则译为“叮当”
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前曾表示
【希望亚洲地区统一使用日文发音音译
使读者一看一听 就知道在说同一个人物】
于是 1997年
台湾某家出版社首次把蓝胖子的名字音译为“哆啦a梦”
再后来
香港 大陆的出版社也陆续开始使用这个译名
demo
如果说“哆啦A梦”只是音译的话
那么意译又会是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
“ドラえもん”可以分成“ドラ”和“えもん”两部分
(前者是片假名,后者是平假名)
后半截“えもん”翻译成“卫门”
是护城、保安的意思
也是比较常见的日文名字
而前半截“ドラ”
则源于哆啦A梦最爱吃的食物——铜锣烧!
铜锣烧,即“どら焼き”
读音是“do ra ya ki”
所以
把“铜锣烧”和“卫门”结合在一起是什么呢?
当然是
【铜锣卫门】咯~
是的
蓝胖子真正的名字是铜锣卫门
怪不得那么爱吃铜锣烧呀
(伪)科普完毕~
你习惯管蓝胖子叫“机器猫” “小叮当” 还是 “哆啦A梦”?
悄悄留言告诉本咩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