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封神榜里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境界设定,但是整天看下来,这些人还是能分出三六九等来的。
元始天尊的师傅鸿均道祖,是世间万道之祖,他是这世间最顶尖的道祖,没有人比他还更厉害。不过由于他太过无敌,因此他很少亲自出手。
只有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种“道尊”境界的人打起来,他才会出面调解矛盾。
虽然俩人因为封神榜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但是在鸿均道祖眼中,他们两个都是自己的好徒儿,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伤了哪边都不合适。
因此在封神榜最后的时候,还得是鸿钧道祖来解决问题。
道祖之下是道尊,道尊之下就是这些大罗金仙了。燃灯道人早早就踏入大罗金仙之列,这些年来又潜心修炼,实力早已深不可测。
姜子牙见到十二金仙时,还会称他们为师兄,但是十二金仙见到燃灯道人时,却要尊称燃灯道人为“师傅”。
周朝这边的一对父子战将,也就是李靖和哪吒,这本书的李靖并非慈父,哪吒也并非没有教养的小孩,把谁放到哪吒那个位置,都忍不了这个没事找事的爹。
在第十四回,哪吒被太乙真人用莲花复活,而哪吒复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个麻烦的爹报仇。
这时候的李靖完全没有与哪吒一战的实力,被追得仓皇逃命,幸好燃灯道人及时赶来,用玲珑宝塔压住了哪吒,这才救了李靖一命。
玲珑宝塔里面有火,正好克制哪吒。被火烧得受不了之后,哪吒才跟他们低头,但是他并不服李靖,燃灯道人只好将玲珑宝塔送给李靖。
封神大战的时候,燃灯道人又指挥众人破了截教的数个阵法,立下了大功。
等事情结束之后,燃灯道人带着十二金仙中的慈航道人、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等人去了西方,成为了佛教的第一位佛祖“燃灯古佛”。
而他带来的慈航就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都没改名。
因此,元始天尊手下的第一高手,应该是这位燃灯道人。
除他之外,还有六人不在“十二金仙”之中,分别是云中子、南极仙翁、姜子牙、申公豹、邓华、萧臻。
这六个人中,邓华和萧臻就是炮灰龙套,实力很差,所以我们就不提了,接下来说一说“福德二仙”。
福德二仙
有个大脑门的南极仙翁,向来被大家视作长寿的象征,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张南极仙翁和寿桃的合影。
别看这老头平日里笑呵呵的,他动起手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说要人命就要人命。
不过南极仙翁也不会随便对好人下手,他动手都是惩治申公豹那样的小人。
当初姜子牙第一次带着封神榜下山的时候,申公豹不服气,他觉得这种好差事就应该由他这种有实力的人来做,可是元始天尊将“封神大业”交给了姜子牙。
这个姜子牙拜入元始天尊门下几十年了,但是到现在还跟个凡人一样,申公豹觉得不能让姜子牙担此大任。
于是他就跟着姜子牙下了山,用诡计将封神榜骗到自己手里。
申公豹学了这么多年,也没学到什么正经法术,就学到了一些戏法一样的东西。
其中一招是将自己的脑袋拿下来,人还能活蹦乱跳的,而且只要在一时三刻内装回去,就能无事发生,但要是拿不回来,就得死。
申公豹想用这一招,让姜子牙见识自己的厉害,然后他再让姜子牙成为自己的小弟,跟着自己一起保护商朝。
但是申公豹正在表演的时候,南极仙翁来了。老爷子一眼就看出申公豹没安好心,于是便让手下的鹤童直接将申公豹的头给拎到南海去了。
在姜子牙的苦苦哀求下,南极仙翁才让鹤童在最后时刻将申公豹的头拿了回来。
由于申公豹急着安装,还没有对齐就固定住了,因此他在后来一直是个“歪脖子”。
南极仙翁在阐教的地位,仅次于燃灯道人,可以说是很厉害了。
南极仙翁是“福德二仙”里的“福”,那云中子就是“德”了。
云中子确实是有德的,他一开始的时候,是商朝这边的人。
他对于纣王的状况十分清楚,于是便给纣王送去了一把可以降妖的木剑,但是妲己却忽悠着纣王把剑给烧了。
云中子忠于商朝,因此他为纣王送去了法宝,但是他又不是闻仲那样的愚忠。
当商朝不值得再效忠的时候,云中子便转投了周朝,并且收养了姬昌的第一百个儿子——雷震子,还将雷震子培养成了仙人。
忠于周朝使是德,为天下苍生转投周朝也是德,因此他确实是“有德之人”。
要论实力的话,云中子也确实不弱,虽然他很少参战,但是他一出手就是大招。
与云中子形成对比的“愚忠太师”闻仲,就是栽在了云中子的手上。
其实两人在动手之前,云中子还在劝他投降,但是闻仲决定一条道走到黑,云中子也没办法。
宿命之人
最后两位高手,就是姜子牙和申公豹,这两人的硬实力可能确实比不上其他的师兄弟,但是在三界之中,还有气运这种东西的存在。
这场封神大战,姜子牙和申公豹,少了谁都不行,因此在事情做成之前,他们两个是绝对不会死的。
就算是通天教主前来劫杀姜子牙,抢夺封神榜,天道气运也一定会让姜子牙活下去。
不管用什么方法,肯定会把姜子牙救下来,这就是世界意志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姜子牙和申公豹在完成封神大战结束之前,比任何人都要厉害,这还不算高手?
因此,元始天尊手下最强的五位弟子应该是:燃灯古佛、南极仙翁、云中子、姜子牙、申公豹。
前三位都是靠自己的硬实力站在前排的,而姜子牙和申公豹使用了世界之外的力量,因此将他们俩放在了最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